目錄

樓梯尺寸設計:打造安全舒適的居家空間
樓梯尺寸設計是建築與室內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關鍵,其合理性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安全與舒適度。根據建築規範與人體工學,踏階高度與深度需符合特定比例,才能確保行走時的穩定性。
標準尺寸參考
以下為常見的室內樓梯尺寸建議:
項目 | 標準範圍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踏階高度 | 15-20 cm | 奇數階數較符合步伐節奏 |
踏階深度 | 25-30 cm | 需包含前後交錯區 |
樓梯坡度 | 25-35度 | 過陡易造成疲勞 |
總寬度 | 至少80 cm | 單人通行基本需求 |
設計要點
- 黃金比例:踏階高度與深度的理想比例為 1:2(如16 cm高度搭配28 cm深度),能配合平均60 cm的成人步幅。
- 安全性:踏面需防滑,且邊緣建議設置2 cm凸緣(nosing),防止踩空。
- 空間協調:狹小區域可適度調整尺寸,但踏階高度不宜超過22 cm,避免攀爬困難。
特殊情境調整
- 長者或兒童使用:踏階高度建議降低至14-16 cm,深度增加至30 cm以上。
- 螺旋樓梯:因結構限制,踏階內側深度可縮減,但外側需維持25 cm以上。
透過精準的樓梯尺寸設計,不僅能提升居家動線流暢度,更能減少潛在的跌倒風險。
樓梯尺寸設計為何重要?影響居家安全與舒適度的關鍵因素
樓梯尺寸設計為何重要?影響居家安全與舒適度的關鍵因素,在住宅規劃中常被忽略,卻直接關係到日常使用的安全性與便利性。適當的踏步高度、深度及扶手配置,能避免跌倒風險,同時提升行走舒適度。以下從實用角度分析樓梯設計的細節要求:
1. 基本尺寸標準
項目 | 建議數值 | 影響範圍 |
---|---|---|
踏步高度 | 15-18釐米 | 步伐流暢度、膝蓋負擔 |
踏步深度 | 28-30釐米 | 腳掌著地穩定性 |
扶手高度 | 85-95釐米 | 支撐力與平衡 |
2. 常見設計問題
- 過高踏步:易造成疲勞,長者或兒童易絆倒。
- 過窄踏面:腳跟懸空增加滑落風險。
- 缺乏防滑條:潮濕環境下意外機率升高。
3. 特殊需求考量
- 家中若有輪椅使用者,需預留升降梯空間(寬度至少90釐米)。
- 螺旋梯需注意內側踏步深度不足的問題,建議用於低頻率使用區域。
透過精準的尺寸規劃,樓梯不僅是連接空間的通道,更是居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
如何計算樓梯尺寸?設計師教你掌握黃金比例與標準規範
在設計樓梯時,如何計算樓梯尺寸?設計師教你掌握黃金比例與標準規範是關鍵問題。樓梯不僅是連接空間的通道,更需符合人體工學與安全標準。以下將介紹計算方法與常見規範,幫助你打造舒適且安全的樓梯結構。
黃金比例與基本公式
樓梯的踏步高度(Riser)與踏步深度(Tread)需符合「2R + T ≈ 600-650mm」的黃金比例,此範圍能確保行走舒適性。
參數 | 標準範圍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踏步高度 (R) | 150-180mm | 住宅建議≤175mm |
踏步深度 (T) | 250-300mm | 需足部完全踩踏 |
樓梯總寬度 | ≥850mm | 單人通行最低要求 |
法規與安全考量
香港《建築物條例》規定:
– 公共樓梯踏步高度不得超過190mm
– 每段樓梯級數建議≤16級,需加設平台緩衝
– 扶手高度需介乎850-900mm
範例計算:若樓層高度為3000mm,踏步高度取175mm,則需17級(3000÷175≈17.14),實際可調整為16級並微調高度至187.5mm(需符合法規上限)。
樓梯尺寸設計的5大要點:從踏面深度到扶手高度全解析
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,樓梯尺寸設計的5大要點:從踏面深度到扶手高度全解析是確保安全與舒適的關鍵。無論是住宅還是商業空間,樓梯的尺寸規範都需符合人體工學與法規要求。以下將詳細説明五大核心要素,並以表格整理常見標準:
1. 踏面深度(Tread Depth)
踏面是踩踏的平面部分,深度需足夠讓腳掌完全着地。一般建議:
類型 | 標準深度(毫米) |
---|---|
住宅樓梯 | 250-300 |
公共樓梯 | 300-350 |
2. 踢面高度(Riser Height)
踢面是垂直部分,高度影響上下樓的舒適度:
類型 | 標準高度(毫米) |
---|---|
住宅樓梯 | 150-200 |
公共樓梯 | 120-150 |
3. 樓梯寬度(Stair Width)
單人通行至少需600毫米,雙人則建議900-1200毫米。
4. 扶手高度(Handrail Height)
扶手應符合安全支撐需求:
使用對象 | 標準高度(毫米) |
---|---|
成人 | 850-950 |
兒童 | 600-750 |
5. 樓梯傾斜角度(Slope Angle)
理想角度為30-35度,過陡易造成危險。